


“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开展两年来,裕民县人民检察院全体干警与基础群众结对子、认亲戚,真情实意地关爱帮扶,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根植于各族干部群众心田,真正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让我们重温他们的故事,感受那些温暖的瞬间,汲取前行的力量。
故事一:感动之情在亲戚心中流淌
不同的民族结为亲戚,如果亲戚之间有一种共同的价值认同,有一种互相影响的感动,那么,亲戚之间一定会越走越亲,如一家人。民行科科长范永发的亲戚一家是哈萨克族,丈夫靠放牧维持生活,因为常年放牧住所也不固定,一家五口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初见时亲戚的朴实和热情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范永发与“亲戚”拉家常时聊到几个孩子,大女儿今年7岁了到了上学的年龄却还没有入学,问起孩子为什么还没有上学,孩子的妈妈低着头眼神中透露着无奈,原来办理户口需要孩子的出生证明,由于当时大女儿出生时没有去医院而是找人接生的,这就需要接生人的身份信息证明,而他们也只记得接生的人姓什么,其他的信息都不知道,由于常年放牧居无定所和语言沟通的障碍导致办理户口的事也就耽搁下来了,范永发看着孩子的眼里闪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范永发拍着胸脯说“这件事交给我,一定不能耽搁孩子上学”。
虽然想热心的帮助亲戚,真正办起来才发现有很多的实际困难,范永发来到当年孩子接生的地方到处打听,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确认终于找到了当年接生的医生的信息,可是开证明还要找到本人,于是范永发又托熟人打听该医生的信息,原来接生的这个医生是妇幼保健院的退休职工,于是他来到妇幼保健院询问了该医生的联系方式,当范永发找到他说明了来意,他赞起了大拇指说道,“也就只有真正的亲人才会这么有心的办成这件事吧”,范永发把办好的户口本交给他的亲戚时,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落下来了,奔走了三个多月终于把亲戚家的大女儿户口落好了,这个秋天孩子上学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亲戚激动的拉着范永发的手,说道“没有你这个亲戚,我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落好户口,你这个亲戚,这辈子我认定了”。如今,阿乡政府帮助他家建成了60多平米抗震安居房,装修完就可以入住了,范科长的心情也变的轻松一些了,再也不用担心亲戚一家冬天会挨冻了,亲戚就是这样吧,互相帮助日子就越来越好。
故事二:年龄差最大的亲戚---爷孙隔代亲
1986年出生的陈涛和1931年出生的沙学云老爷爷成为了我院年龄相差最大的一对亲戚,俗话说隔代亲,这话在他们身上太合适了,虽然两人相差55岁,却一点也不影响两人的交流,沙爷爷和大儿子住在一起,身体还算硬朗,妻子已去世,六个子女都在同村生活,已经各自成家立业,虽然儿女都住在同村,但生活中的琐碎和家长里短沙爷爷却只愿意向陈涛倾诉,每次开展结亲周陈涛去住几天的时候沙爷爷都特别开心,见到他就打开了话匣子,而陈涛每次去都力所能及的帮助沙爷爷做做饭、整理庭院,由于老人常年腿疼需要贴药膏缓解疼痛,陈涛就会提前去药店买好一段时间所需的药膏,去看望沙爷爷的时候带给他,沙爷爷有一块老手表,是他妻子在世的时候买的,想老伴的时候就会拿出来看一看,不知什么原因老人说手表已经坏了,陈涛心想这个手表既然对沙爷爷来说这么有意义我一定要给他修好,于是陈涛把手表拿到县城检修了一下,原来是电池没有电了,给这个老款的手表安上电池后,陈涛把手表交给了沙爷爷,看着滴答滴答转动的手表,沙爷爷的嘴角颤动了一下,笑着说道“这孩子真是比自己的儿女还要贴心”,生活的点点滴滴已经让沙爷爷对陈涛有了一份依赖,有的时候才去沙爷爷家没几天,又去看望他时沙爷爷还会略带责备的说“你都好久没来看我了”,陈涛知道其实是沙爷爷又想他了,陈涛家住乌鲁木齐市,2014年考入裕民县检察院工作至今,由于工作忙一年基本上回不了几次家去探望父母亲人,其实在他心里也早已把沙爷爷当成了自己的亲爷爷,每次去看望沙爷爷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也缓解了自己的思亲之情。
像这样点点滴滴的小故事我们检察院还有很多,让每个家庭都相亲相爱和睦幸福,祖国这个大家庭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和麻烦。裕民县人民检察院的全体干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促进各民族团结,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让民团团结的花开的更艳。